第九十四章 细查

    王正全一开始不敢干,但是刘炳又说此事是上头的意思,而刘炳的上头,是太子。

    太子可是大梁的储君啊,慧明帝如今年近五十,恐怕要不了几年,就是新皇登基之时,他若不趁此机会在太子面前表个态,以后哪儿还有他的立足之地。

    况且此事如果是太子授意,那定有万全退路,加之刘炳已经承诺若事发必定保他,只要他死咬堤坝垮塌乃天灾即可,待灾银一到,少不了他的好处,不然他也不肯派人去做这遭天谴的阴损事儿。

    历年赈灾动辄就是几百万两的白银,想到这王正全不可否认地心动了,反正出事有上头顶着,他不过听命而为,况且他手下不是还有两个知县,其中一个正是堤口所在的长梅县县令,怕什么。

    “不过咱们要不要开仓放粮,这几日聚集在府衙门前的百姓越来越多,若久不安抚,我怕起民乱啊。”他又补充道,前两天还不知道是哪个孙子召集的人,在衙门口大喊放粮,弄得群民激愤差点闹出大事。

    布政使钱鹏瞥他一眼,“放粮?菱州城的存粮总共不过一百石,若是开仓放粮,如今城里少说有十几万的灾民,若叫周边的百姓听见风声都跑来咱们菱州城,那些粮食够吃几天?护城和驻守的官兵怎么办?他们吃什么?”

    这三连问把王正全弄得哑口无言。

    “好啦,王大人就不要担心这么多了,咱们的目标是保证菱州城里不出动.乱,只要城里不乱,等救援一到,自会有人有粮。”刘炳闲适地放下茶盏。

    陈先生可是说了,只要民不乱,饿几天不妨事,况且灾情越严重太子的功绩也就越大,太子功绩越大,自然少不了他菱州刺史的功劳,就算此事无功无过,但日后他在太子那里的分量却会水涨船高,未雨绸缪才是官场的生存之道。

    况且还有娘娘在呢,他一点都不担心殿下此行会有任何阻力,他们已经将饭喂到殿下嘴边,只待殿下张口,就能吞下这滔天的功绩。

    此时,府里负责传话的小厮入内,在刘炳耳边小声道:“大人,京里来话了,太子殿下已动身出发,大军约莫七日后抵达菱州。”

    他点头,待小厮退下后对另外两人说:“殿下七日后到达菱州,一定要保证这七日内城里不出乱子,殿下是来赈灾不是来打仗的。”

    “是,下官明白。”两人抱拳应下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阿知和阿无找到长梅县县令许崖的时候,许崖正在和长梅县的百姓们一起挖渠,希望能将水泄出去,凉郡和绍郡地势低,堤坝垮塌以后冲毁了周边无数个郡县,水无泄口久久不出,大雨不停,导致积水越来越深。

    老百姓们若是不肯搬,迟早都会饿死在这。

    但他作为长梅县令,只要还有一个村民留在县里,他就绝不离开!

    因此当许崖看到阿知拿出来的信物时不免大喜,他以为是援军到了,拧了把腰间衣裳的水,就着一身湿漉漉的常服就随二人去见顾承允了。

    但当他见到顾承允时,心凉了一半,因为他寄托了所有的希望,以为顾都督是领兵前来赈灾的,没想到眼前只有四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