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7、第四章

    自韩谨回宫假装失忆以来,日子一直过得很平静悠闲。

    午间,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,烈日如火炉般暴晒着大地,河里的水烫手,石板路面也被晒的冒烟,琉璃瓦反射着淋漓而刺眼的光芒。屋外没有一丝风,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,花草树木低垂着头显的无精打采。宫院内外四处静悄悄,一阵沉重的脚步此刻显得格外响亮,几名穿着深色衣裳的太监扛着一顶大轿正不走在石板路上。

    “福公公!这么热的天,父王找我所去所谓何事?”韩谨掀开了轿帘,细声细语地问着,随行得太监福田微微弯着身,匆匆地跟随上前,气喘吁吁的回道:“昨儿边境小国进贡了一些希罕物,大王让过去挑几件。”

    “喔!”

    韩谨应了声,放下了轿帘,转过脸坐正了身子,她微皱了皱眉头,明亮的眼睛内显出一分疑惑,倒也没有多想。

    太监们抬着轿子左拐右拐,不知拐了多少弯,最后轿子停在了一坐金碧辉煌的大殿外。

    韩谨下了轿子,跟著福田往前走著,她不知福田要带她去哪,也]想问,所以就这么默默无声的紧跟在后。

    走了许久也未到目的地,黄豆大的汗水垂挂在韩谨的脸颊旁,她不时地拿着丝帕拭汗。无意间她抬眸往前放睇望了眼,一抹有些熟悉的身影顿时映入她的眼帘,她一怔,瞠大水眸仔细的望了眼。

    站在御书房门口的确实是诸景,既然诸景在这,想必诸楚安也在这,于是,韩谨加快了脚步。

    御书房内一片寂静,淡淡地薄荷味弭散在空气中,给人提神醒脑。柱子上盘龙张牙舞爪很是威风,阳光不慎照射在盘龙上泛出缕缕金光,照得阴暗处也十分亮堂。

    诸敬烨端坐在大殿之上低着头翻阅着奏折,一双鹰眼炯炯有神,面部表情也十分严肃。忽而诸敬烨把奏折重重的扔到了一旁,倏地扶椅背站起,他快速走下台阶,指着殿下的诸楚安骂道:“出这么大的事,你们居然还敢瞒着我,真是不知天高地厚。”诸敬烨故意压低了声音。

    “儿臣不想让父王担心,所以才隐瞒此事,还望父王恕罪!”诸楚安忙上前跪地。

    此时韩谨从走进殿来,见此一幕,她骤然一惊,接着一副惊骇的表情,愣在了门边,她脑袋里像是在过电影般的猜测着发生了什么事。过了片刻,韩谨也猜出了几分,于是她快速跑上前,随机应变道:“父王!这事不怪哥哥,楚姬已经没事了,忘记的都记起来了,请父王别怪罪哥哥!”韩谨说着三步两下走上前跪在了诸楚安身旁。

    诸敬烨双眉一竖,忙上前扶韩谨起身,他仔细的端详了会儿韩谨,接着便对诸楚安严肃地说:“你也起来吧!”说完,诸敬烨便双手环于背后,朝殿外嚷道:“福田,宣御医!”

    诸敬烨宽厚的喊声毕,只见福田领着一位白胡子老人进了殿堂,此时韩谨与诸楚安相视对望了眼,两人不约而同的欣然一笑。

    “杨御医快去给二公主把脉,察看一下二公主身体状况如何。”诸敬烨说完,便命宫女扶韩谨进了一旁的侧殿。

    走近侧殿的琉璃珠帘,一阵凉意穿透珠帘散发在空气里。

    掀开琉璃珠帘,宽敞的侧殿中央放置着一张铺着金丝毯子的软榻,榻上整齐的摆放着几个橘色的小靠枕,一旁还放着个装有冰块的大铜盆,看来一切都是刻意为她准备的,想着,韩谨心一揪,眼睛一阵酸涩,顿时红了眼眶。

    韩谨强忍着激动得情绪平躺在了软榻上,顿时又感到榻上格外清凉,她不由地睇向宫女问道:“这床底下是不是也放着冰块?”

    “是的!大王说二公主向来怕热,所以特让奴婢们准备的。大王还让奴婢们另外准备了许多冰块,这会儿怕是已经送到二公主的寝宫了!”

    听完宫女的这番叙述,韩谨心底格外的温暖,淡淡笑颜不由地变得灿烂,她稍稍起身往琉璃珠帘外探了眼,见诸敬烨正面红耳赤的跟诸楚安讲着事,她伸了伸脖子,可离得太远她也听不太清楚,只是觉得诸敬烨似乎很生气。

    “二公主可以开始把脉了吗?”御医站在榻旁恭敬的询问。

    “好!”韩谨微微点头,缓缓地躺下身,看着宫女在她手腕上放了一块丝帕,她便闭上了眼,小睡了片刻。

    御书房内,诸敬烨仍在不停地训责诸楚安,一时无法消除心中的怒气。

    诸敬烨背对着诸楚安,突然他回转身,说:“楚姬失踪两年多,名义上是贪完,实质是逃婚。此次又在你寝宫内发生此等事,难免不让人有所联想,这等丑事一旦宣扬出去,便有损国容,往后你若继承王位更会有人排斥。”诸敬烨说着有些失望的叹了口气,又道:“既然事以致此,已无法挽回,趁下个月寡人大寿,公开宴请各国王子王孙,一是为寡人祝寿,二则给楚姬择选良婿。”

    听闻此番话,诸楚安浑然一怔。

    “怎么?你还敢有意见?”诸敬烨冷落了一句。

    诸楚安低垂着脸仍不发一语,可他的眼神却愈渐变的阴沈,脸部的肌肉微微抽搐,双手在衣袖内紧握成了拳头。

    太阳依然火辣辣的从门窗处溜进殿内,诸敬烨却感到了几分寒意与杀气,他转身横了诸楚安一眼,随手从桌上拿了一本折子,对诸楚安说道:“前些日子有人来报,赵义云已得知楚姬回宫之事,对此事,他极为不快。”诸敬烨顿了顿,续说:“这本是大臣上的折子,上面提到赵国这两年连连战仗。还有这本,是赵国大使递来求军饷的奏书。明日你带着这两样前去赵国,此次前去,一是请赵王赴寡人大寿之宴,二是提醒赵王,若与周国交战再战败而归,诸国将不再赋予寄望。”诸敬烨把手中的奏折与奏书递给了诸楚安。

    砰砰!一转掀琉璃珠帘的响声,御医从侧殿内走了出来。